
全国绿色产业摸底调查启动
作者: 发布于:2015-07-24 16:50:24 点击量:
记者8日从江苏常州举行的唯绿网“中国绿建行”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,截至2015年5月,全国绿色建筑总面积已达3.46亿平方米,住建部将从绿色建材行业入手摸清全国绿色建筑产业家底。
据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绿色建材品处处长刘敬疆介绍,截至2015年5月底,全国已累计评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3046项,总建筑面积3.46亿平方米,项目涉及居住区、商品住宅、保障性住房、工业建筑、医院、酒店等。绿色建筑节能前景巨大,以绿色建筑大省江苏为例,“十二五”期间绿色建筑为该省节约1300万吨标准煤,占该省节能目标任务的1/5。
当前,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仍面临行业家底不清、市场需求不足、标准体系不完善、监管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。与会人士认为,据国家规划,到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%提升至50%,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尽快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,其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摸清行业家底。
当日,由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支持的唯绿网“中国绿建行”调查活动,在住建部(武进)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启动。“中国绿建行”调查活动由政府部门指导,知名专家学者、建筑行业师生参与,将在17个建筑业的重要省市展开为期37天的调研,27座城市的100多家企业将成为重点调研目标。这一调查有利于摸清中国绿色产业家底,为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。相关成果将于11月下旬公布。
江苏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据估算,新增1亿平方米绿色建筑,将直接拉动50亿元以上增量投资,有望撬动上千亿元的绿色建筑市场。摸清绿色建筑的家底对推动绿色建筑行业发展将有重要意义。
新闻链接:
周宏春:绿色建筑让美丽中国丰富多彩
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,人无论是上班工作还是居家生活,大多数时间都要呆在建筑物里,都希望在宜人的亮度、温度、湿度、气流、空气质量等环境中文明地工作或生活。于是,用于照明、空调、家用电器及办公设备等与建筑有关的能耗迅速增加。
我国是能耗大国,节能是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指导方针。近年来,我国年均耗能30多亿吨标准煤,其中20%以上为建筑能耗,采暖、制冷等能耗所占比例较大,公共建筑能耗高于居住建筑。1986年我国开始推行建筑节能,住建部、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,引进了生态建筑、绿色建筑、节能环保建筑、可持续建筑、低碳或零碳建筑等概念,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,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。
第一,“政绩”和“形象工程”影响绿色建筑的发展。千城一面,反映中国特色的徽派建筑、福建民居、危楼跨水、高阁依云等建筑风格不见了,而鸽子笼式的建筑、奇形怪状的建筑和“水泥”森林耸立,不仅丢失了“厚墙矮屋”的隔音、冬暖夏凉等功能,还割断了文化联系,使邻里不相识。我国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居世界之最,但无论你住到哪个城市的哪个宾馆都会受到噪音困扰,管理和服务也不到位,软实力亟待提高。
第二,大量的建筑不节能。由于过去建造的房屋在规划、设计、施工、维护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。2000年前我国建造的建筑99%不节能,或者设施不配套、选材跟不上,一些城市的新建建筑刚达到节能50%的目标。北方地区建筑采暖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北欧国家的2—3倍。
第三,绿色标准各地实施进展参差不齐。绿色建筑标识不明确,一些房地产商将“绿色建筑”作为提高房价的“幌子”,在建筑材料、双层玻璃、隔热材料等方面以次充好,追求利润最大化,还不承担旧建筑的拆除费用。房屋装修零部件质量差,二次装修大拆大改,除施工扰民、损害房屋安全性能外,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乱埋乱倒,还留下了安全隐患。
第四,供热收费制度改革滞后。据清华大学江亿院士等人的研究,采暖能耗占我国北方地区建筑能耗的50%以上。我国采用按建筑面积收取固定费用的供热收费制度,一些饭店和商场等公共场所冬天温度高得让人难受,一些用户在冬天要开窗子降低室温;一些规定不甚合理,低温余热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,加大了建筑物运营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。
我国仍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阶段,建筑面积仍将增长。城市布局和建筑物一旦完成,能源消费也就基本成形再伤筋动骨实现结构性节能难度较大,也需要大量投资。因此,应当促进城乡建设由规划变得快、功能分区乱、形象工程多、使用寿命短向规划适度超前、功能分区合理、设施配套齐全、建筑物经久耐用转变,建设形成与国土资源分布、发展潜力相适应的合理城镇体系和人口布局。
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建筑节能成为新的发展趋势。绿色建筑,对城乡居民而言,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与建筑节能既密切相关,又是后者的拓展和深化。发展绿色建筑,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民生改善的需要,是节能减排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,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建筑节能改造应考虑经济性,尤其是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更应如此。没有一定的建筑数量,建筑质量的提高也很难,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放缓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,因为节能改造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。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,需根据建筑物剩余寿命进行评价,建筑节能改造得再好,如果不能在后续运营中收回投资,节能改造也就失去了经济性。
随着绿色建筑计划的推行,将为相关规划、设计、建筑材料、绿色技术,以及技术拥有单位、技术施工单位等相关企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。利用互联网技术,在家里安装传感器,通过个人智能手机实现建筑物节能、节水或家电的遥控,保证冰箱、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正常运转消耗尽可能少的能源,减少了能耗也就减少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污染物排放。
形成绿色建筑发展的长效机制。完善建筑节能法规标准体系,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,严把绿色建筑质量关。制定经济政策,加快供热收费体制改革,激励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健康、快速发展。用好中央财政预算支持的节能基金,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筑节能改造。推广使用地源热泵等绿色技术。通过各级公共财政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,实现评审机构尽责到位、政府监管到位、公开透明社会监督到位、补贴处罚机制到位、绿色物业运行维护服务到位,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水平,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