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公司新闻
公司新闻
地热供暖模式获有力扶持
作者: 发布于:2017-10-18 11:35:09 点击量:

在刚刚过去的5年间,我国可再生能源表现极为亮眼。风电提前10个月完成“十二五”发展目标,水电技术能力不断实现新跨越,光伏装机规模领跑全球行业发展……值得欣喜的是,在这些耀眼的“明星”身旁,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崭露头角,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、产业发展升级作出更多贡献。地热能与太阳能热行业,正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
    
      直接利用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地热能供暖模式走向全国
    
     “很长一段时间,一提起地热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温泉洗浴。近几年,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,地热能已经成为能源型、技术型资源。雄县‘无烟城’、世博会‘水空调’等产业探索模式为地热能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多样化、可复制、可模仿的发展样本,有望助推地热能产业发展提速。”谈到地热能产业发展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深感欣慰。
    
      从默守一角的“小透明”,到能源直接利用水平位居世界前列,近年来,我国地热能产业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。目前,我国地热能供暖、制冷及发电行业都已迈开步伐,正不断书写行业发展新篇章。
    
      作为地热能利用的先行者,地热发电的历史相对悠久。早在20世纪70年代,我国就已在广东丰顺、河北怀来等地建设了7个中低温地热能电站。值得一提的是,位于江西省宜春县温汤镇的100千瓦发电机组,其所利用的地热温度仅67摄氏度,至今仍是世界地热发电的最低温。
    
      细观地热能发电行业的发展,近年来,高温蒸汽发电行业因成本较低,技术发展已相对成熟。尤其是高温干蒸汽发电,已在多地区得到普及。中低温地热发电的发展则相对迟缓,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都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,其长期发展值得期待。
    
     “在对环境要求比较高、当前污染比较严重的京津冀、长江中下游地区,地热能供热模式可以发挥更大作用。”在记者采访过程中,多位业内专家都对地热能供热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。
    
     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,人们对环境保护投入了空前关注,“要温暖也要蓝天”日渐成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“使命必达”。今年4月,国家能源局印发《关于可再生能源供热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地热能供暖位列重点推广的供热类型之一,引发社会关注。
    
      目前,我国地热能供暖行业已有一定发展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陕西等地的地热直接集中供热利用已形成一定规模。尤其是河北省雄县,地热供暖已覆盖其县城范围的95%、供暖总面积超过450万平方米,成为业内研究地热供暖模式的标杆样本。
    
      据国土资源部的一项调查显示,截至2015年,我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;水热型地热资源量折合1.25万亿吨标准煤,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19亿吨标准煤;埋深在3000~10000米的干热岩资源量折合856万亿吨标准煤。面对“十三五”16亿平方米的地热能供暖目标,丰富的资源储备将为地热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充沛动力支撑,助力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    
      行业发展迎来有力拉手热能利用期待发展跨越
    
      作为“十三五”的开局之年,2016年,各行业“十三五”规划接连印发,既为下一阶段行业发展指明方向,也向“静默角落”送来发展的春风。
    
      2017年初,第一部国家层面编制的地热能发展规划《地热能开发利用“十三五”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地热能规划》)由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、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。其中明确提出,在“十三五”时期,新增地热能供暖(制冷)面积11亿平方米,其中,新增浅层地热能供暖(制冷)面积7亿平方米,新增水热型地热供暖面积4亿平方米。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兆瓦。同时,到2020年,地热供暖(制冷)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,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530兆瓦。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7000万吨标准煤,地热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万吨标准煤。
    
      值得关注的是,京津冀地区将成为“十三五”时期地热能发展的主战场。据《地热能规划》,到2020年,京津冀地区地热能年利用量应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,占全国总量的28.6%。同时,三地区将累计新增浅层地热能供暖、制冷面积15000万平方米、全国占比20.6%,累计新增水热型热能供暖面积16000万平方米、全国占比40%。
    
      在“首都圈”发展路线的带动下,地热能也成为了各地区推进能源结构调整、加快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。黑龙江、山西、贵州等省都将“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”明确写入其“十三五”规划之中,身处高温地热区的四川省明确将“加强甘孜等高原地区地热能勘探利用”,上海、浙江、广东等地也表态将加大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,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。
    
      从黑龙江到广东,从青海到浙江,随着地方能源规划、政策不断出台,热利用的身影已遍布我国的每一个角落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热能产业,已迎来行业发展的春天。

在线客服

产品咨询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产品咨询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技术咨询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技术咨询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技术咨询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